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語言治療和心理治療

  就語言的心理作用而論,能夠滿足心理需要的對象物,都有相應的名稱,即名詞,名詞可以作為符號來替代真實的物品。如果我們想徵求他人的意見,看他人是否想吃蘋果。在沒有語言符號的情況下,我們只能真的拿個蘋果,讓他人看到蘋果,然後他人會決定是否要吃蘋果。在有語言的情況下,我們就不必真的拿著蘋果,而是跟他人說一聲: 「我這裡有蘋果,你想吃蘋果嗎?」語言,方便了人們的交流,讓人們交流的時候,不必要真的拿著蘋果讓對方看到,這的確是輕鬆省事兒的好辦法。


  語言就是這樣一套符號系統。它方便人們交流,人們可以藉助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幻想和願望,卻無法直接接近自己真正想要的現實對象物(如真實的「蘋果」)。語言把人與真實對象物隔離開,人不斷地與「蘋果」這樣一套符號系統打著交道。語言是真實對象物的符號,是一個「虛擬的替代物」。符號本身不具有直接充分滿足心理需要的作用。

  使用語言來表達情感需要,這時的「語言符號」作為替代物實質上起到了壓抑心理需要的滿足與壓抑情感表達的作用。人在說話時聲音的音調、節奏、速度、強度等都會表達出一定的情緒內容,這種情緒內容就是言語表情。語言不僅用於人們的溝通交流,而且它也是表達感情的重要手段。


心得感想:


  語言的治療和一般疾病治療相同,治療的過程必須預先告知患者,其所接受的治療會有哪些狀況產生,以免事前和事後的疑慮發生。事實上,語言治療和心治療是密不可分的,舉例來說,罹患自閉症的孩子和別人都沒有眼神接觸,彷彿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且對於某些玩具和事物相當固執,因此,必須針對自閉症的人安排相關的心理治療課程,而非只是單純的治療語言部份。除此之外,心理治療與算命的目的可能雷同,在沒有心理治療這項工作之前,社會大眾一直是由宗教、命理工作者進行撫慰。到目前為止,人的心理仍是一個謎,但是站在科學的角度上,近二百年來許多人前撲後繼的投入這方面的研究,並在臨床治療的實務工作上建立了許多完善系統來了解、協助及治療,而不同的治療學派都有其獨特的見解。語言的治療也是如同心理治療,都是透過完善的系統來幫助病患找到最有助益的出口。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 心理治療。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F%83%E7%90%86%E6%B2%BB%E7%99%82。

2 佰鳴資訊百科心理治療。網址: http://www.bm58.com/index.php/%E5%BF%83%E7%90%86%E6%B2%BB%E7%99%82。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又稱精神治療,是指以心理學的理論系統為指導,以良好的醫患關係為橋樑,運用心理學的技術與方法治療病人心理疾病的過程。按照給各類事物下定義的科學原則,心理治療定義只有一句話: 「心理治療是心理治療師對求助者的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矯治的過程。」


  心理治療與精神刺激是相對立的。精神刺激是用語言、表情、動作給人造成精神上的打擊、精神上的創傷和不良的情緒反應;心理治療則相反,是用語言、表情、動作、姿勢、態度和行為向對方施加心理上的影響,解決心理上的矛盾,達到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因此,從廣義上講,心理治療就是通過各種方法,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影響或改變患者的感受、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減輕或消除使患者痛苦的各種情緒、行為以及軀體症狀),通過解釋、說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間的理解來改變對方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行為等。達到排憂解難、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

  心理治療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以建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



1. 主要派別:

  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捻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以下為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1)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移情和反移情(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的解析(dream analysis)等。(2) 容格的精神分析學派-由容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多種藝術治療均以容格的理論為基礎。(3)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而技巧包括分析家庭星座,生活風格等。(4)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 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5) 團體心理治療;(6) 家庭治療與夫妻治療;(7) 完形治療;(8) 會心治療;(9) 心理劇;(10) 生物能治療、原始療法。(11) 存在主義治療: 由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12) 行為治療,如系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13) 認知行為治療: 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14)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2. 心理治療的過程:

  心理治療並不是單純兩個人坐下來談談話、聊聊天而已。對治療者而言,每個病患都有其獨特的個性,特有的心靈困擾,每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可供支援的人際網路也各不相同。治療者必須應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充分去澄清了解個案的內在問題,並尋求心靈困擾的原因及來源,試著使個案發現自己更多的資源網絡,尋找更好的環境適應方式,甚至進一步重建較完整的人格。

  心理治療的過程有以下條件須配合:

(1 )對治療者的充分信任: 相信治療者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困擾,完全的信任甚至在治療前已有效果產生。

(2) 病患對治療本身的期待: 病患一旦花錢又花時間尋求諮商,自己會清楚知道想要解決的問題,也會留意自己情緒或行為的變化,部分已達到治療的功效。如果只是純聊天、也不必花錢,對治療本身無期待,效果當然不同。

(3) 病患對於心理知識的充分了解: 病患一旦了解自己的心理變化,就比較可以接受自己的情緒,甚至對家人的情緒反應也會較有耐心。對於心理因素所引起的身體不適,也就不再如此的焦慮不安。

(4) 治療者必須給予病患希望: 無論病患的疾病嚴重度如何,或進行何種心理治療的方式,給予病患希望是最重要原則。治療者在治療過程中,隨時予以同理心,鼓勵病人堅持朝正確方向改進。

(5) 病人需有足夠的內省能力: 心理治療過程中,心理醫師如同是病人的一面鏡子,隨時提醒或澄清病人仍有許多潛能的一面,讓病人在心靈陰霾處仍可發現一線曙光。但是當病人沒有能力去改變,例如受妄想、幻聽干擾影響,現實感變差的病人,或是嚴重憂鬱症而自我放棄的病人,很難完全依賴心理治療,甚至要先以藥物治療為第一優先。

(6) 個案有改變的動機及決心: 心理治療過程中,心理醫師只能站在輔助的角色來幫忙,最後成功與否還是要靠病人自己的努力。如果病人缺乏改變的動機,對現實環境心存冷漠而毫無行動力,心理治療就無法發揮效用。

(7) 個案能夠有家人的協助關心或其他的資源幫助: 一般病人與治療者的會談一週只有短短的一小時,其餘大部分的時間都需與其他人互動,如果個案能有家人朋友的協助關心,適時對其情緒與行為表現予以鼓勵,常能使心理治療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心理治療「生理」論:

  腦部結構或功能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到行為與情緒,例如腦部受傷的病人,會變得容易衝動,甚至改變原來的個性。腦部的功能跟基因有關。人類的基因十分複雜,基因的表現必須透過許多不同蛋白質來呈現,儘管這些生化反應如此不易了解,可以確定的是人類很多與情緒相關的疾病都跟基因有關。

  基因表現之所以不同,除了基因本身的突變之外,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也非常大。可以這樣說,基因影響到腦部功能的改變,使得人類行為和情緒受影響,但是情緒的變化會引起週遭環境的反應,經由回饋的機制,進而影響到基因的表現。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人對著別人微笑而得到正向的反應,如此的愉悅環境氣氛,也會正向回饋到腦部的基因功能表現,於是「微笑」這個行為、周遭環境的愉快氣氛、腦部基因表現,形成一個良好的回饋循環機轉。

  其實這也正是學習理論的一環,也就是經由學習本身,讓許多正向的回饋的機制肯定良好的行為或情緒表現,相對的,不良的行為或情緒所得到的負向回饋機制,抑制不良行為或情緒的發生。



4. 心得感想:


  由於基因表現的不同和社會環境因素等問題,使得人類行為和情緒受影響,因此現代越來越多人都因心理問題而困擾。這時多半人都會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或輔導。通常遇到以下情況,像是重度憂鬱、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症和邊緣性人格等,就需要尋求心理治療,甚至是嚴重病人則需要利用藥物和心理並駕齊驅治療。因此,心理治療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心理治療師對於心理知識必須充分的了解,以及心理治療者必須給予病患希望,像是在治療過程中,隨時給予同理心,鼓勵病人堅持朝正確方向改進。心理治療就是力圖改善病人的人際關係、減輕痛苦,同時也幫助病人接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病苦,如果可能則利用它來促進個人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 心理治療。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F%83%E7%90%86%E6%B2%BB%E7%99%82。

2 佰鳴資訊百科心理治療。網址: http://www.bm58.com/index.php/%E5%BF%83%E7%90%86%E6%B2%BB%E7%99%82。

3 Anthony Bateman等著 陳登義譯(2003 年04月01 日) 心理治療入門Introduction to Psychotherapy。

4 心理治療有效嗎?網址: http://www.doctoryin.com.tw/mind_bookstore_file/psychotherpy/psychotherpy.htm。

5 Kandel發表自 J Psychiatry (1998) 心理治療「生理」論。網址: http://www.doctoryin.com.tw/mind_bookstore_file/psychotherpy/psychotherp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