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又稱精神治療,是指以心理學的理論系統為指導,以良好的醫患關係為橋樑,運用心理學的技術與方法治療病人心理疾病的過程。按照給各類事物下定義的科學原則,心理治療定義只有一句話: 「心理治療是心理治療師對求助者的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矯治的過程。」
心理治療與精神刺激是相對立的。精神刺激是用語言、表情、動作給人造成精神上的打擊、精神上的創傷和不良的情緒反應;心理治療則相反,是用語言、表情、動作、姿勢、態度和行為向對方施加心理上的影響,解決心理上的矛盾,達到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因此,從廣義上講,心理治療就是通過各種方法,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影響或改變患者的感受、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減輕或消除使患者痛苦的各種情緒、行為以及軀體症狀),通過解釋、說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間的理解來改變對方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行為等。達到排憂解難、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
心理治療是由經過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並通過考核的人員,主要是心理師以及接受心理治療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以建立一種獨特的人際關係來協助患者(或稱當事人、案主、個案)處理心理問題、減輕主觀痛苦經驗、醫治精神疾病及促進心理健康、個人成長。心理治療一般是基於心理治療理論及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是諮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而建立的治療系統,以建立關係、對話、溝通、深度自我探索、行為改變等的技巧來達到治療目標,例如改善受助者的心理健康或減輕精神疾病徵狀等。
1. 主要派別:
心理治療有多個不同學派,而且不斷發展中。不同學派之間對學派之劃分也有歧異,即使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熟捻所有學派的治療方式。美國著名的精神科經典教材Synopsis of Psychiatry和英國牛津出版的精神科教科書也沒有一致的分類法。以下為英國系統的分類方式: (1) 精神分析-由弗洛依德創立,主要目標為揭示潛意識的焦慮,主要技巧包括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移情和反移情(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夢的解析(dream analysis)等。(2) 容格的精神分析學派-由容格創立,主要技巧如沙遊(sandplay),多種藝術治療均以容格的理論為基礎。(3) 阿德勒精神分析學派-由阿德勒所創立,主要目標為減少自卑,而技巧包括分析家庭星座,生活風格等。(4) 動力取向心理治療: 儘管精神分析學者不認為精神分析是精神動力學派其中一支,但大多數治療師仍同意精神分析是動力取向的始祖。(5) 團體心理治療;(6) 家庭治療與夫妻治療;(7) 完形治療;(8) 會心治療;(9) 心理劇;(10) 生物能治療、原始療法。(11) 存在主義治療: 由亞隆(Irvin Yalom)提出,與其說是提供具體治療技巧,不如說是提供治療者一個觀點。(12) 行為治療,如系統減敏法和厭惡療法等。(13) 認知行為治療: 包括認知治療(CT)和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EBT),以及Behavioral Modification。(14) 案主中心治療,由羅哲斯從人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心理治療。
2. 心理治療的過程:
心理治療並不是單純兩個人坐下來談談話、聊聊天而已。對治療者而言,每個病患都有其獨特的個性,特有的心靈困擾,每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可供支援的人際網路也各不相同。治療者必須應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充分去澄清了解個案的內在問題,並尋求心靈困擾的原因及來源,試著使個案發現自己更多的資源網絡,尋找更好的環境適應方式,甚至進一步重建較完整的人格。
心理治療的過程有以下條件須配合:
(1 )對治療者的充分信任: 相信治療者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困擾,完全的信任甚至在治療前已有效果產生。
(2) 病患對治療本身的期待: 病患一旦花錢又花時間尋求諮商,自己會清楚知道想要解決的問題,也會留意自己情緒或行為的變化,部分已達到治療的功效。如果只是純聊天、也不必花錢,對治療本身無期待,效果當然不同。
(3) 病患對於心理知識的充分了解: 病患一旦了解自己的心理變化,就比較可以接受自己的情緒,甚至對家人的情緒反應也會較有耐心。對於心理因素所引起的身體不適,也就不再如此的焦慮不安。
(4) 治療者必須給予病患希望: 無論病患的疾病嚴重度如何,或進行何種心理治療的方式,給予病患希望是最重要原則。治療者在治療過程中,隨時予以同理心,鼓勵病人堅持朝正確方向改進。
(5) 病人需有足夠的內省能力: 心理治療過程中,心理醫師如同是病人的一面鏡子,隨時提醒或澄清病人仍有許多潛能的一面,讓病人在心靈陰霾處仍可發現一線曙光。但是當病人沒有能力去改變,例如受妄想、幻聽干擾影響,現實感變差的病人,或是嚴重憂鬱症而自我放棄的病人,很難完全依賴心理治療,甚至要先以藥物治療為第一優先。
(6) 個案有改變的動機及決心: 心理治療過程中,心理醫師只能站在輔助的角色來幫忙,最後成功與否還是要靠病人自己的努力。如果病人缺乏改變的動機,對現實環境心存冷漠而毫無行動力,心理治療就無法發揮效用。
(7) 個案能夠有家人的協助關心或其他的資源幫助: 一般病人與治療者的會談一週只有短短的一小時,其餘大部分的時間都需與其他人互動,如果個案能有家人朋友的協助關心,適時對其情緒與行為表現予以鼓勵,常能使心理治療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心理治療「生理」論:
腦部結構或功能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到行為與情緒,例如腦部受傷的病人,會變得容易衝動,甚至改變原來的個性。腦部的功能跟基因有關。人類的基因十分複雜,基因的表現必須透過許多不同蛋白質來呈現,儘管這些生化反應如此不易了解,可以確定的是人類很多與情緒相關的疾病都跟基因有關。
基因表現之所以不同,除了基因本身的突變之外,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也非常大。可以這樣說,基因影響到腦部功能的改變,使得人類行為和情緒受影響,但是情緒的變化會引起週遭環境的反應,經由回饋的機制,進而影響到基因的表現。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人對著別人微笑而得到正向的反應,如此的愉悅環境氣氛,也會正向回饋到腦部的基因功能表現,於是「微笑」這個行為、周遭環境的愉快氣氛、腦部基因表現,形成一個良好的回饋循環機轉。
其實這也正是學習理論的一環,也就是經由學習本身,讓許多正向的回饋的機制肯定良好的行為或情緒表現,相對的,不良的行為或情緒所得到的負向回饋機制,抑制不良行為或情緒的發生。
4. 心得感想:
由於基因表現的不同和社會環境因素等問題,使得人類行為和情緒受影響,因此現代越來越多人都因心理問題而困擾。這時多半人都會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或輔導。通常遇到以下情況,像是重度憂鬱、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症和邊緣性人格等,就需要尋求心理治療,甚至是嚴重病人則需要利用藥物和心理並駕齊驅治療。因此,心理治療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心理治療師對於心理知識必須充分的了解,以及心理治療者必須給予病患希望,像是在治療過程中,隨時給予同理心,鼓勵病人堅持朝正確方向改進。心理治療就是力圖改善病人的人際關係、減輕痛苦,同時也幫助病人接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病苦,如果可能則利用它來促進個人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 心理治療。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F%83%E7%90%86%E6%B2%BB%E7%99%82。
2 佰鳴資訊百科心理治療。網址: http://www.bm58.com/index.php/%E5%BF%83%E7%90%86%E6%B2%BB%E7%99%82。
3 Anthony Bateman等著 陳登義譯(2003 年04月01 日) 心理治療入門Introduction to Psychotherapy。
4 心理治療有效嗎?網址: http://www.doctoryin.com.tw/mind_bookstore_file/psychotherpy/psychotherpy.htm。
5 Kandel發表自 J Psychiatry (1998) 心理治療「生理」論。網址: http://www.doctoryin.com.tw/mind_bookstore_file/psychotherpy/psychotherpy.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