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Chapter 2: Moscow-人物介紹

13. A. N. Bernshtein (1896.05.11(1896.10.24)-1966.01.16)




尼古拉•伯恩斯坦 [Nikolai Aleksandrovich Bernstein 1896.05.11(1896.10.24)-1966.01.16],前苏联生理学家、教授,生于莫斯科。主要研究心理生理学,尤其是运动生理学问题。

“运动的感觉修正原则”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心有显著地位,与 H.K.阿诺兴的“返回传入”概念及控制论中的“反馈”概念相类似。

运动的感觉修正原则指出了调节传出过程,必须利用感觉信号,缺乏感觉信号并不是传出装置障碍,而恰恰是运动障碍的根源。因此,起机能作用的不是反射弧,而是反射环。根据这些原则,他的《论运动结构》一书中对运动结构的不同水平(皮层下水下、皮层水平、包括高级皮层水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他任职于莫斯科劳动研究所期间开始从事人体运动研究,逐步完善了一种反机械论的心理生理学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主动性而非被动性。在 N.维纳发现控制论前 10 年,即 1935 年,伯恩斯坦就提出了一种用于解释随意运动的反馈机制。在《论运动结构》一书中对随意运动的发展和感觉运动技能的获得作了全面的分析。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有关有机体行为的目的指向性问题。它引进“所需的”未来东西的密码和编码模型的生物校制论概念,对某一现象的合目的性问题作出解答。按这种概念,目的乃是这种未来的东西在头脑中的编码模型,这种编码模型在与其相应的动作完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它才可能实际上规定这一动作的方向。伯恩斯坦认为: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和行为不是决定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是决定于在生命活动的进程中对环境的征服。有机体正在为达到对未来的东西的编码模型而斗争。

他把生物的主动性理解为“借助于适当机制而进行目的指向性斗争的动态过程。”其工作的某础是从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出发,从推动科学前进的新事物出发,试图提出并解答新问题,对似乎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寻求新的答案。这些问题虽有过激的争论,但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伯恩斯坦坚决反对将条件反射作为研究人类行为的基础。他全面地检验了对 I.巴甫洛夫学派的怀疑。他的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康复器械的设计、运动心理学和苏联宇航员的训练上。40 年代末,他遭到巴甫洛夫学派的严厉批判,其著作也被禁止出版。直到 60 年代,前苏联心理学界对伯恩斯坦才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那个时期他主要研究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机制和“未来意象”的形成。这种“意象”与其说是生理学上的概念不如说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它决定了行为的策略,并且对基本的行为动作实施控制。



14. G. I. Rossolimo (1860-1928)

(the left)

G. I. Rossolimo was attracted to neurology as a medical student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remained affiliated with Moscow University most of his life. His training included psychiatry, neuro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research in his postgraduate years. The domain of his neurological clinical interests was vast. His most enduring efforts were directed toward neurological illnesses and developmental delay. He established a children's institute for neurology and psychology that wa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Russia. In addition he developed a neuropsychologic examination for assessing cognitive function. His sustained interests were pursued during and after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his government.



15. L. V. Zankov

1991'4, p.119

Ippolitov F. V.

Psychology of memory in L. V. Zankov's works

(RESUME)

There are four directions in which L. V. Zankov's research of psychology of memory gave significant results. The first of them is genetical analysis of mnemic activity, based on age characteristics, levels of learning, sanity and mental retardedness. The second one deals with the display of mnemic activity methods. The third one analyses the duscrepancy between mnemic purpose and real content of memorizing matter. The fourth one is concerned with un-deliberate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specificity. L. V. Zankov is one of the first Soviet experimenters who paid attention to specific paradox of set in memorizing of meaningful matter. His research stated the question of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sense units of a text. L. V. Zankov worked in social-defectological field too.


16. Adolph Meyer(September 13, 1866 - March 17, 1950)




Adolf Meyer, M.D., LL.D., (September 13, 1866 in Niederwenigen, near Zurich, Switzerland - March 17, 1950), was a Swiss psychiatrist who rose to prominence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nd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psychiat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 focus on collecting detailed case histories on patients is the most prominent of his contributions; along with his insistence that patients could best be understood through consideration of their life situations.



The commonsense psychiatry of Dr. Adolf Meyer

Lief, Alfred

New York, NY, US: McGraw-Hill. (1948). xvii, 677 pp.

Abstract:

Dr. Meyer has never written a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his psychiatric theories, yet his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psychiatry has been very great. In this volume the author presents 52 selected papers together with a biographical narrative. The papers are arranged to illu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eyer's thinking rather than by the chronology of their own publication.

Full text: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528263/




Reference:

A. N. Bernshtein-


http://www.whpsy.com/person/b/Bernstein.N.A.htm

G. I. Rossolimo-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365553

L. V. Zankov-

http://www.voppsy.ru/eng/resume/1991/914/E914119.htm

Adolph Meyer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dolf_Meyer_(psychiatrist)

http://psycnet.apa.org/psycinfo/1949-01569-000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528263/

Chapter 2: Moscow-人物介紹

10. Max Wertheimer (1880年4月15日-1943年10月12日)




马科斯•韦特墨(Max Wertheimer,1880年4月15日-1943年10月12日)同科特•考夫卡和沃尔夫冈•苛勒一起,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1880年4月15日,韦特墨出生在奥匈帝国的布拉格一个犹太人家庭,1900年就读于查理大学攻读法律,2年后放弃法律,转学哲学。以后又转入柏林大学和维尔茨堡大学。1904年,韦特墨在屈尔佩的指导下,获得维尔茨堡大学博士学位(拉丁文学位荣誉最优等)。1910年夏天,韦特墨在从维也纳前往莱茵兰度假的火车上,突然在直觉中对窗外的风景产生的视错觉——似动现象产生了一种理论解释,于是中途在法兰克福下车,留在法兰克福大学进行心理学实验。在那里他对知觉发生兴趣。他与两位年轻的助教,沃尔夫冈•苛勒和科特•考夫卡一起进行研究工作。他用视速仪(tachistoscope)研究活动图像的效果。1912年,他发表了标志格式塔心理学形成的代表性论文——《似动现象实验研究》,获得讲师职位。

从1916年到1925年,他在柏林(1922年成为助理教授)。1925年,他回到法兰克福,1929年被评为全职教授。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开始迫害犹太人,韦特墨匆忙逃离德国,前往美国,任教于纽约市的社会研究新学校,1943年9月完成《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韦特墨表达他的支持自上而下加工或整体学习。韦特墨被公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者之一,性格热情幽默,爱好作诗和作曲。他经常思如泉涌,又擅长演讲和热情的鼓动,但是著述极少。在完成《创造性思维》三周后,韦特墨逝世于心脏病发。他被埋葬於纽约北郊的新罗彻尔市。



11. G. I. Chelpanov (1862.04.28-1936.02.13)



格奥尔吉•伊万诺维奇•切尔班诺夫 [Georgii Ivanovich Chelpanov 1862.04.28-1936.02.13],前苏联哲学家,心理学家,出生于乌克兰的马里乌波里市,逝于莫斯科。

他曾在莱比锡 W.冯特手下从事研究,并把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带回俄国,成为冯特和 E.铁钦纳的心里学在当时的主要阐释者。

1912 年,他创建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1924 年后 K.科尔尼洛夫任该所所长。1917 年,他创办《苏联心理学评论》杂志。虽然该杂志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即遭停刊,但通过该杂志,切尔班诺夫成为苏联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

在切尔班诺夫看来,心理活动一种心灵的表达。大脑是心灵的所在地,通过大脑,心理活动才得以实现。大脑若没有指挥,它的心灵便无法起作用。心灵有别于物质,但通过适当的实验技术可以研究和了解心灵。

作为冯特实验心理学的阐释者,切尔班诺夫用俄语写了第一本实验心理学教材《实验心理学导论》。在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日子里,切尔班诺夫的西方心理学曾遭抛弃,因为它过于晦涩,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唯物主义背道而驰。然而,由他创建的心理学研究所对于前苏联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Harold Hoffding (1843.03.11-1931.07.02)



哈格尔德•霍夫丁 [Harold Hoffding 1843.03.11-1931.07.02],丹麦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

他在哥本哈根接受教育,1883 1915 年受聘于哥本哈根大学,在那里度过他的大部分学术生涯。他很熟悉 G.T.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和 W.冯特的理论与实验,他认为实验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探究借以发现心理现象的条件,并用定方法发现每种经验的程度和前兆。然而,这种看法只适用于简单的心理现象,对于复杂的事件,例如思想,则依赖于定性分析,因为实验无法对更高级的精神活动的性质作出全面的回答。

霍夫丁在其著作《心理学概论》[1] 中,陈述了心理的多种功能:记忆、理解、悲伤、怀疑、专注目的,以及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通过分析和综合能够最好地理解心理作用。这一切的背后是心理学的核心事实:意志。在把心理活动和人体功能,特别是神经系统相联系方面,他遵循斯宾诺莎的心物二重说的解决方法,即看待同一件事件有两种不同的方法。霍夫丁还强调心理 - 历史方法,认为可以通过调查过去来更充分地理解现在的事件。他把这种方法用于研究过去的许多宗教领袖的思想。由此,他感到他能够理解他们的情感、想象和意志,因为这些都在各种宗教概念中表现出来了。

1931 年霍夫丁当选为国际心理学会主席,但是在就职前去世。





Reference:

Max Wertheimer-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7%A7%91%E6%96%AF%C2%B7%E9%9F%A6%E7%89%B9%E5%A2%A8

G. I. Chelpanov-

http://www.whpsy.com/person/c/Chelpanov.G.I.htm

Harold Hoffding -

http://www.whpsy.com/person/h/Hoffding.H.htm

Chapter 2: Moscow-人物介紹

7. 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

威廉•馮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生理學家,心理學發展史上的開創性人物。他被普遍公認為是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創建人。還有少數人認為,他也創立了社會心理學,因為他在晚年已經不滿足於僅僅研究最基本的直接體驗,而是致力於探索一些更高級的心理活動。威廉•馮特認為,心理學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並將內省實驗法引入了心理學研究。馮特內省實驗法是哲學內省法和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實驗室儀器的結合。他請對方向內反省自己,然後描寫他們自己對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他創造了特殊的方法來訓練對方,讓他們更仔細和完善地來看待自己,但不過分地解釋自己的心理。這個工作方式與當時的心理學非常不同。當時的心理學更多的是哲學的一個分枝。威廉•馮特認為,心理與生理是互相關連的。他的認識論結合了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理論。



影響:

馮特對於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影響是極其獨特的。首先,是他將心理學確定為一門新的科學,並為之劃定了研究的領域,確定了一個宏觀的框架;「在馮特創立他的實驗室之前,心理學像個流浪兒,一會兒敲敲生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倫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認識論的門。1879年,它才成為一門實驗科學,有了一個安身之處和一個名字。」(G.墨菲)其次,是他將實驗方法引入這門新興學科,甚至他的實驗室成為半個世紀里心理學實驗室的典範;第三,他的大部頭教科書,在整整兩代人的時期內,其影響力具有無可比擬的權威性;第四,他的許多學生也成為非常知名的心理學家,心理學獨立發展以後最初50年間的重要的專家學者大多都出自馮特門下:

卡特爾(James McKeen Cattell):美國第一位心理學教授

愛德華•鐵欽納(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在康乃爾大學創建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英國心理學家,發展了智力二因素理論,進行一些重要的統計分析

斯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兒童心理學運動之父和青春期發展理論家

維特莫(Lightner Witmer):創建美國第一個心理診所

基德(Charles Hubbard Judd):芝加哥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不過,馮特心理學思想的本身到1920年代以後已經影響甚微,一些新興的心理學流派迅速取而代之: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進行更為嚴格的實證科學研究,反對馮特的內省實驗法。





8. E. B. Titchener (1867年-1927年)



愛德華•布拉德福德•鐵欽納 (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1867年-1927年),英國籍美國心理學家,為二十世紀初期五大心理學派中的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領導者,修正過威廉•馮特的感情三維論。採用心身平行論。其重要著作專書有An outline of psychology(1897);Primer of psychology(1898);A beginner's psychology(1915)等。

9. Carl Gustav Jung (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心理學家,也是個精神科醫生。他是分析心理學的始創者。



生平:

出生於瑞士一個凱斯威爾的村莊。榮格六個月大時,家庭移居到萊因瀑布邊的洛封城堡。父親是一個牧師。榮格從小受家庭宗教氣氛的影響,對宗教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但是由於他認為其父身為牧師卻喪失真心的信仰且無力面對現實,只能講述空洞的神學教條,再加上他本人在少年時期在領聖餐時心中毫無感覺,不符他的期望,對基督教非常失望。榮格更做過一夢,其中上帝的糞便擊碎精美的教堂,因此榮格背離了基督教。

1895-1900年,榮格在巴塞爾大學學習醫學,隨後在蘇黎世伯格爾茨利精神病院謀得助理醫師職位,在布洛伊爾手下實習。其間他進行了高爾頓詞語聯想實驗的研究,積累了最初的聲譽。榮格1905年任蘇黎世大學精神病學講師,後來辭去職務自己開業。榮格對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夢的解析》很感興趣,與之通訊,參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運動,共同創立了一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並任第一屇主席,後因兩人的學說產生分歧而決裂。由於此決裂弗洛伊德將榮格的名字一筆勾消。榮格曾任聯邦技術大學及母校巴塞爾大學教授,又獲牛津大學及哈佛大學等頒授榮譽博士學位。1961年6月6日去世。

榮格在與弗洛伊德決裂後曾經憂鬱數年。他曾見到幻像也曾感覺到眾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其中一個幻像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腳的老人菲利門,另一個幻像是一位美貌的女士。這兩位成為他日後老智者(自性)及阿尼瑪的樣本。

因為榮格對宗教毫無忌諱,他對中國道教的《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易經》,及佛教的《西藏度亡經》、禪宗皆深入研究。他也對西方煉金術著迷。他在《太乙金華宗旨》及西方煉金術找到與他個性化觀念相同之處:調和有意識的自我與無意識的心性。

他也在解夢方面有傑出成就。夢反映潛意識,是心理學家非常重視的。據他估計,自己一共大約解過80,000個夢。榮格的學說與弗洛伊德最大的分別,是他的理論得到較廣泛的考察證據。相對於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被壓抑的願望的隱晦表達,榮格更強調夢具有一種補償作用。夢不是偽裝和欺騙,而是一部用特殊語言寫成的書。在夢的分析上,榮格強調不應該僅局限於單獨的夢,而是關注夢的系列,著重分析與個人有重要影響的「大夢」。同時,榮格對夢的一些神秘現象也產生了興趣。榮格按時間順序把夢分成指向過去的夢(即通常的對過去生活進行回應的夢)、同時不同地的夢(即夢見的一件事正好在現實的某一角落同時發生)和指向未來的夢(即預言的夢)。對於後兩者因違反因果律,在當今科學無法得到解釋。榮格認為應該用現象學的觀點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簡單地否定排斥。

他曾到非洲及美洲等地對原始人類的心理進行考察,提出集體潛意識這一重要的心理學概念。他提出內傾和外傾的心理類型。並與思維、情感、感覺、直覺四種功能類型進行匹配。提出了八種人格類型: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性、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這種分類法成為以後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BTI)的基本理論。

在他晚年時,榮格在夢中得到啟示,回頭研究西方的宗教。在最滿意著作《答約伯》中批判猶太教、基督教的耶和華。也許因為個人的經歷,他批判約伯記中耶和華對約伯的回答。此一充滿怨恨苦毒的批判招致宗教界的反對與批評。由於他年事已高,他對這預料中的批評並不在乎。他也認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並不完全,欠缺一女性的角色。

榮格是一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學者,在世界心理學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是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Reference:

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8%81%E5%BB%89%C2%B7%E5%86%AF%E7%89%B9

E. B. Titchener-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3%81%E9%92%A6%E7%BA%B3

Carl Gustav Jung-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A1%E5%B0%94%C2%B7%E8%8D%A3%E6%A0%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