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Chapter 2: Moscow-人物介紹

7. 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

威廉•馮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生理學家,心理學發展史上的開創性人物。他被普遍公認為是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創建人。還有少數人認為,他也創立了社會心理學,因為他在晚年已經不滿足於僅僅研究最基本的直接體驗,而是致力於探索一些更高級的心理活動。威廉•馮特認為,心理學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並將內省實驗法引入了心理學研究。馮特內省實驗法是哲學內省法和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實驗室儀器的結合。他請對方向內反省自己,然後描寫他們自己對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他創造了特殊的方法來訓練對方,讓他們更仔細和完善地來看待自己,但不過分地解釋自己的心理。這個工作方式與當時的心理學非常不同。當時的心理學更多的是哲學的一個分枝。威廉•馮特認為,心理與生理是互相關連的。他的認識論結合了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理論。



影響:

馮特對於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影響是極其獨特的。首先,是他將心理學確定為一門新的科學,並為之劃定了研究的領域,確定了一個宏觀的框架;「在馮特創立他的實驗室之前,心理學像個流浪兒,一會兒敲敲生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倫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認識論的門。1879年,它才成為一門實驗科學,有了一個安身之處和一個名字。」(G.墨菲)其次,是他將實驗方法引入這門新興學科,甚至他的實驗室成為半個世紀里心理學實驗室的典範;第三,他的大部頭教科書,在整整兩代人的時期內,其影響力具有無可比擬的權威性;第四,他的許多學生也成為非常知名的心理學家,心理學獨立發展以後最初50年間的重要的專家學者大多都出自馮特門下:

卡特爾(James McKeen Cattell):美國第一位心理學教授

愛德華•鐵欽納(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在康乃爾大學創建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查爾斯•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英國心理學家,發展了智力二因素理論,進行一些重要的統計分析

斯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兒童心理學運動之父和青春期發展理論家

維特莫(Lightner Witmer):創建美國第一個心理診所

基德(Charles Hubbard Judd):芝加哥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不過,馮特心理學思想的本身到1920年代以後已經影響甚微,一些新興的心理學流派迅速取而代之: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進行更為嚴格的實證科學研究,反對馮特的內省實驗法。





8. E. B. Titchener (1867年-1927年)



愛德華•布拉德福德•鐵欽納 (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1867年-1927年),英國籍美國心理學家,為二十世紀初期五大心理學派中的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領導者,修正過威廉•馮特的感情三維論。採用心身平行論。其重要著作專書有An outline of psychology(1897);Primer of psychology(1898);A beginner's psychology(1915)等。

9. Carl Gustav Jung (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心理學家,也是個精神科醫生。他是分析心理學的始創者。



生平:

出生於瑞士一個凱斯威爾的村莊。榮格六個月大時,家庭移居到萊因瀑布邊的洛封城堡。父親是一個牧師。榮格從小受家庭宗教氣氛的影響,對宗教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但是由於他認為其父身為牧師卻喪失真心的信仰且無力面對現實,只能講述空洞的神學教條,再加上他本人在少年時期在領聖餐時心中毫無感覺,不符他的期望,對基督教非常失望。榮格更做過一夢,其中上帝的糞便擊碎精美的教堂,因此榮格背離了基督教。

1895-1900年,榮格在巴塞爾大學學習醫學,隨後在蘇黎世伯格爾茨利精神病院謀得助理醫師職位,在布洛伊爾手下實習。其間他進行了高爾頓詞語聯想實驗的研究,積累了最初的聲譽。榮格1905年任蘇黎世大學精神病學講師,後來辭去職務自己開業。榮格對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夢的解析》很感興趣,與之通訊,參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運動,共同創立了一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並任第一屇主席,後因兩人的學說產生分歧而決裂。由於此決裂弗洛伊德將榮格的名字一筆勾消。榮格曾任聯邦技術大學及母校巴塞爾大學教授,又獲牛津大學及哈佛大學等頒授榮譽博士學位。1961年6月6日去世。

榮格在與弗洛伊德決裂後曾經憂鬱數年。他曾見到幻像也曾感覺到眾多鬼魂聚集在他家中。其中一個幻像是一位有翅膀而又跛腳的老人菲利門,另一個幻像是一位美貌的女士。這兩位成為他日後老智者(自性)及阿尼瑪的樣本。

因為榮格對宗教毫無忌諱,他對中國道教的《太乙金華宗旨》、《慧命經》、《易經》,及佛教的《西藏度亡經》、禪宗皆深入研究。他也對西方煉金術著迷。他在《太乙金華宗旨》及西方煉金術找到與他個性化觀念相同之處:調和有意識的自我與無意識的心性。

他也在解夢方面有傑出成就。夢反映潛意識,是心理學家非常重視的。據他估計,自己一共大約解過80,000個夢。榮格的學說與弗洛伊德最大的分別,是他的理論得到較廣泛的考察證據。相對於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被壓抑的願望的隱晦表達,榮格更強調夢具有一種補償作用。夢不是偽裝和欺騙,而是一部用特殊語言寫成的書。在夢的分析上,榮格強調不應該僅局限於單獨的夢,而是關注夢的系列,著重分析與個人有重要影響的「大夢」。同時,榮格對夢的一些神秘現象也產生了興趣。榮格按時間順序把夢分成指向過去的夢(即通常的對過去生活進行回應的夢)、同時不同地的夢(即夢見的一件事正好在現實的某一角落同時發生)和指向未來的夢(即預言的夢)。對於後兩者因違反因果律,在當今科學無法得到解釋。榮格認為應該用現象學的觀點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簡單地否定排斥。

他曾到非洲及美洲等地對原始人類的心理進行考察,提出集體潛意識這一重要的心理學概念。他提出內傾和外傾的心理類型。並與思維、情感、感覺、直覺四種功能類型進行匹配。提出了八種人格類型:外傾思維型、內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情感型、外傾感覺性、內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內傾直覺型。這種分類法成為以後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BTI)的基本理論。

在他晚年時,榮格在夢中得到啟示,回頭研究西方的宗教。在最滿意著作《答約伯》中批判猶太教、基督教的耶和華。也許因為個人的經歷,他批判約伯記中耶和華對約伯的回答。此一充滿怨恨苦毒的批判招致宗教界的反對與批評。由於他年事已高,他對這預料中的批評並不在乎。他也認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並不完全,欠缺一女性的角色。

榮格是一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學者,在世界心理學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是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Reference:

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8%81%E5%BB%89%C2%B7%E5%86%AF%E7%89%B9

E. B. Titchener-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3%81%E9%92%A6%E7%BA%B3

Carl Gustav Jung-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A1%E5%B0%94%C2%B7%E8%8D%A3%E6%A0%B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